2月9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在北京召开会议,发布《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21年)》。
蓝皮书透露,2022年,航天科技集团计划安排50多项航天发射任务,其中包括6次载人航天工程发射任务,全面建成以天河核心舱为控制中心的空间站,问天和梦天实验舱为主要实验平台,全年载人。

2021年,中国航天完成55次发射任务,居世界首位。其中,航天科技集团长征系列火箭完成发射任务48次,成功率100%,居世界航天企业首位,发射航天器103枚,总质量189.65吨。
2022年,航天科技集团计划安排50多个航天发射任务,发射140多个航天器并将完成长征六号甲运载火箭和捷龙3号运载火箭的首飞。
建造空间站无疑是当务之急。目前正处于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神舟13号航天员在太空停留6个月后返回,将进行综合评估。结果满足要求后,转入施工阶段(第三个运营阶段),实现三次一次:第一次,六个航天器联合飞行,第一批宇航员停留了六个月,第一批两名机组宇航员同时进入轨道。
今年,空间站建设阶段将完成六大任务,包括两艘货运飞船“天舟四号”和“天舟五号”、两艘载人飞船“神舟十四号”和“神舟十五号”、问天实验舱I和梦天实验舱II的两个模块,以及在轨交会对接,舱外活动和航天器返回任务。
其中,“天舟四号”和“天舟五号”货运飞船分别为神舟十四号和神舟十五号机组运载生活物资、机组设备和居民消费品;为空间站补充推进剂、维修备件和舱内补气气缸;为在轨工作提供设备和消耗品,进行舱外活动和应用测试;与空间站合作进行轨道和姿态联合控制;支持天舟飞船的应用和实际(试验)测试;将空间站废物储存在轨道上,控制任务结束时的坠落,降低废物,把空间站的垃圾带回大气中燃烧。
神舟号载人飞船将按计划返回,两艘飞船交会对接,三艘飞船应急救援待命,涉及神舟13号、14号、15号和16号四艘飞船。同时,神舟17号和神舟18号的地面研发将同时进行。
神舟13号将首次实现快速返回进一步提高航天员的舒适度和执行任务的效率;全面验证载人航天器的功能和性能,进一步测试空间站应用开发任务阶段标准时空运输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建立多艘载人航天器在高密度发射任务下的并行研制、发射、对接、返回和在轨管理体系。
此外,航空航天科技集团今年将重点关注月球探测项目第四阶段、小行星探测器等多模型的开发将发射一批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研究卫星和运行卫星,包括北京三号乙卫星、钟子卫星星座03卫星和许多其他商业发射任务。

长二F:
完成两次载人发射任务,完成地面测控设备升级改造,进一步优化发射场测控发射流程。
我们将继续坚持“一玩一备”的原则长二F遥14号火箭在发射场处于紧急救援状态,已经架设和储存了4个多月,状态良好,将执行神舟14号飞船的发射任务。
作为姚14火箭发射后的应急救援之箭,长二F遥15号火箭将在下半年执行神舟15号飞船的发射任务目前,整支箭的组装工作已经在北京完成,整支箭的匹配和工厂测试也即将进行。
长五B:
问天实验舱I和梦之天空实验舱II相继发射。
目前,长五B遥的三枚火箭已经完成了总装和测试,长五B遥的四枚火箭正在进行总装。
长七:
发射货运飞船天舟四号和神舟五号进入预定轨道。
目前,火箭产品的生产和试验正在按计划推进,产品的可靠性不断提高。
长八:
选择一个机会完成长八遥二的发布会,这是没有助推器的新配置的首次飞行这也是一次多用户共享发布,将发射来自7个商业用户的22颗卫星,创下中国同一时间发射卫星最多的纪录。
捷龙3号:
今年将安排包括首飞在内的三次发射,并将发射高密度应用程序。
同时进行以两级发动机三合一试车为代表的10次大型地面试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