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科学院网站2月10日发布的消息,中国队于2月9日在权威科学研究杂志上发表《自然》(自然)发表了一篇长篇研究论文,本文阐述了解决小麦白粉病等疑难杂病的新方法。

白粉病是一种由真菌感染引起的植物病害。这种真菌会攻击小麦的叶、穗、茎和其他部分,同时留下白色的痕迹,它会导致产量下降,甚至整株植株倒伏,威胁全球粮食安全。

左边的第一个是带有白粉病的小麦叶子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团队发现了一种处理大麦白粉病的方法:研究表明,大麦没有受到白粉病的影响,因为它缺乏MLO基因的功能,这成为该研究的一个突破。
利用CRISPR技术,该团队成功地敲除了小麦的所有三个MLO基因拷贝,从而获得具有持久和广谱抗病性的小麦品种,在基因水平上,它解决了小麦感染白粉病和其他类似疾病的可能性。
同时,该团队还为MLO基因敲除后可能的产量下降提供了解决方案。
研究小组发现,一种名为“tamlo-r32”的小麦突变与最终产量密切相关。通过将这张图片添加到具有敲除mol基因拷贝的抗病小麦中,该团队成功地培育出了具有广谱抗病性的优良小麦品种。

流程图
这一研究突破成功地解决了小麦抗病性和产量的同时问题,证明了通过叠加遗传变化克服植物生长缺陷的可行性为其他类似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