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2年3月1日起,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第1号令)将正式实施,其中一项规定引起了广泛关注:
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农村银行等金融机构为自然人客户办理单笔现金存取款业务5万元以上或等值1万美元以上的,应识别和核实客户身份,了解并登记资金来源或用途。
#个人现金存取款超过5万元的登记也成为热门话题。
据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报道,央行有关部委负责人对本规定进行了详细解释,并强调金融机构执行本规定不会影响居民正常的现金存取款业务或业务便利。
据报道,,实施第一号令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和遏制洗钱、电信欺诈、非法集资、非法传销、跨境 {MOD}、地下银行等违法犯罪活动,保护人民资金的安全和利益。尤其是,犯罪分子更喜欢利用现金的匿名性和难以追踪的特点,将现金用于交易活动。
近年来,我国金融机构不断加强洗钱风险管理,发现多起涉嫌违法犯罪案件,保障了人民资金安全。
该负责人指出,居民合法收入的准入业务在中国受到法律的严格保护"“自愿存款”和“自由取款”《商业银行法》这也是金融机构办理现金存取款业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般情况下,存款或取款超过50000元的,金融机构不要求客户填写资料或提供证明材料。简单查询后,直接办理业务,登记相关信息。
只有当发现交易明显异常,并且有合理理由怀疑该交易涉嫌洗钱和其他非法犯罪活动时,金融机构才会从客户那里进一步了解情况。
下一步,央行将指导金融机构制定实施细则,切实履行反洗钱义务,严格执行最低限度和必要性原则,了解注册客户信息不允许增加客户负担,尤其是老年人和其他使用更多现金的群体。金融机构应主动提供更友好、更便捷的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