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是近年来的一个研究热点。它甚至可以利用废物变废为宝。中国科学院的研究人员一直在开发碳负放电技术。含氮废水可转化为蛋白粉。未来,空间站宇航员的尿液有望被回收利用,并转化为日常食品。
据《中国科学报》报道,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李东开发了一种新技术,将沼气发酵产生的含氮废水转化为蛋白粉。单细胞蛋白饲料沼液生产研究项目的最新成果已发表在《生物技术电子杂志》的《applBiochembiotechnology》、《家禽科学》上,并获得中国发明专利授权。
与植物源蛋白相比,该技术生产的蛋白饲料具有合成速度快、无日照、占地面积大、成本低等优点。
据了解,在本单细胞蛋白饲料沼液氨氮生产研究项目中,放弃了传统的沼液硝化反硝化处理,将高浓度氨氮的废弃沼液作为饲料,构建了“氨氮-蛋白氮”短流程氮循环。利用微生物将沼气浆中的氨氮和营养物质合成蛋白粉。
李东表示,“如果未来能够全面推广,不仅将解决沼气生物天然气产业的瓶颈,实现沼液资源化利用的突破,而且对中国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此外,他还设想了一个应用场景:中国空间站。“在空间站,太阳能电池板一打开,就有电,宇航员再次呼出二氧化碳。如果氢气和尿液提供氮源,我们能否应用这项技术实现宇航员每天的食物摄入,即营养素的循环“利用”?"
事实上,回收利用的概念已经在空间站实现了。李东提到,宇航员在空间站喝的部分水是通过尿液和水循环系统处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