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还是斯人也,引发了各种讨论。
同时,全民考证也热火朝天地兴起。
媒体搜集网上资料发现,至少在北京出版社2019年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冀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和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中,都曾出现过“斯人”的版本。
对此,教育部统编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总主编、北大中文系教授温儒敏在个人微博上指出,课文所选的是中华书局的《孟子译注》。我还查过宋代朱熹《四书章句》,也是“是人”。
至于“斯人”缘何出现,温教授的看法是,可能是原来老教材所依据的版本不同(这还需查证),也可能“斯人”在一些名诗名篇中用过,而生活中比如悼辞也常用“斯人已逝”等等,人们对“斯人”这个词比较熟悉,也感觉更有“文气”,于是就把孟子那一句读作“斯人”,而认为“是人”是改动了。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回应天目新闻的说法是,个人认为这个考据意义不大,应该属于学术领域的研讨。大众只要关心大任之所受的磨砺就好,这是文化真正的意义。
此前,人教社编辑部工作人员证实,自1961年收录《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以来,历套的教材都是“是人”版本,从未出现过“斯人”。



© 本文系原创,著作权归:芦虎导航。如需转载,请署名并注明出处:https://www.luhu.co/article/000000000027626.shtml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