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起清朝的“一口通商”政策,就要追溯到清朝初期的海禁政策,时值满清刚刚建立大清,为保证政权的稳定,遂实行海禁,随后康熙帝继位,重新制定“四口通商”政策,即广州粤海关、福建厦门闽海关、浙江宁波浙海关、江苏松江江海关,四个关口作为外国商船交易的指定地点。
乾隆二十二年,因为英国商人多次违反清政府禁例。为了保证清政府的政治权利,乾隆皇帝下令增加浙海关税收,以抵制外船北上,使其无利可图而返回广东。虽然政府实行增税,却没有收到实际效果。于是,清政府宣布封闭闽、浙、江三海关,仅保留粤海关即广州,后人称其为“一口通商”政策。
“一口通商”是清代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重要体现。同时“一口通商”的特殊地位,也促进了广州的繁荣。那么问题来了,明明当时有四个关口,为什么清政府选择广州作为通商口岸呢?
一、 广州的地理位置
广州作为中国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对外通商口岸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有“千年商都”之称。
从秦朝开始,广州成为南粤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唐代,广州已经发展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商港,中国的远洋航线之一就是从广州出航,后人称“通海夷道”。五代至宋,广州继续为中国最大通商口岸。明朝广州为三大港口之一专设市舶司管理。至清朝广州成为唯一的对外贸易港口,设十三行管理。
而这一切都得益于广州优越的地理位置,广州地处南粤大地南部,西江、北江、东江汇流处,与香港、澳门形成珠江三角洲。近海的便利造就天然的良港,使其不断接受西方的文化技术,不仅如此港口运输与内河、铁路、公路、航运相互衔接的交通网路也是选择广州的原因之一。
港口的优越地位势必带领着经济的繁荣,给清政府带来了无数的财富积累,那么清政府以广州作为唯一通商口岸也就无可厚非了。
二、 广州的防御工事
广州地处岭南,向来是“以守则有余,以攻则不足”,具有防御为主的地理优势,军事地位尤为的重要,从两次鸦片战争都以此而起就可看出。
虎门海口是洋船进入广州的要塞,是广州最重要的要塞,处于三江汇源之地,地理位置格外重要,为我国八大要塞之一,素有“金锁铜关”之说。其东有大虎山,西有小虎山,对峙如门,洋船难以自由进出。而虎门至广州的这条水路,被称为“通海夷道”,历来布有重兵设防。时清人云:虎山内外重洋,而门当其最深流处,番舶及内部巨艚必由以如,经狮子洋达广州,海函谷关也。
而浙江的宁波、定海口岸则不同,其地势海面辽阔,无险可守,帆船挂起海帆,轻易就可直达腹地。
广州的城池也是中国古代筑城技术的代表作之一。规模宏大,古堡林立,经过多次扩建,俨然有“坚城”之说。
三、 政府的政策原因
除了地理位置,统治者的利益才是重中之重,中国自古实行儒家教育思想,而江南地区更是儒家文化的重要人才来源地,但是随着远洋贸易的繁荣,西方资本主义附带的基督教势力开始大肆入侵中国江南,已经改变了江南原有的地位格局,以至于形成了儒家文化不如基督教势力的形势。
乾隆时期,泉州港、宁波港已经出现大量青壮年“不读私塾,不考科举”,反而热衷‘加入教会,远洋经商’的热潮。大量江浙沿海乡镇的年轻人,已经不再把科举做官当作人生最大的理想。反而出现不少青年人加入教会,或者以“慕道友”身份,巴结洋商,进行远洋贸易。
这种形势对清朝统治者是莫大的威胁,如果不严加防范势必对统治不利,所以清政府采取管制措施来抑制外商就成了必然选择,同时统治者还想享受外来贸易带来的巨大红利,只能禁止外商在江南地区进行外贸,选择广州成为唯一的通商口岸则成了必然结果。
四、 官员之间的争斗
多年以来,外贸交易一直集中在广州,早已在广州当地形成了广东督抚、粤关监督、内务府官员在内的利益集团,他们互相包庇以换取巨大的利益,而其他海关也对粤海关的优厚利益垂涎已久,洪仁辉事件便是两方政治博弈的结果。
东印度公司为了抵制粤海关的高关税,指示洪任辉设法扩大贸易范围,洪任辉选择开辟宁波,一行人一抵达宁波便受到了热烈欢迎。试航的成功让东印度公司尝到甜头,以至于广州口岸受到了影响。但是粤海关官员企图通过在浙海关加税的方式使外商无利可图返回广州,但此法无效,乾隆帝深感忧虑便下决心只留广州一个通商口岸,东印度公司不甘心被压制,派洪任辉面见乾隆帝。
但是万万没想到,乾隆皇帝为此龙颜大怒,认为洪任辉代写状纸,内外勾结,不可不防,便圈禁洪任辉并处死代写状纸的中国人。这件事的发生极大程度上促使了“一口通商”政策的实行。
“当英国船只身动身前往宁波时······要求将贸易限制在广州。”一篇题为《乾隆时期的粤海关腐败案》的文章中仅少数文字提及粤海关监督李永标家人索贿,以中饱私囊,官员之间又相互勾结庇护,致使洋商忍无可忍,引发了乾隆朝最初的外洋通商案。
这件事情背后正是粤海关利益集团和其他海关利益集团的政治博弈,但明显粤海关更胜一筹,这也导致了通商口岸只留下了广州一地。
广州独特的地理位置,带来了优良的港湾,结合方便的交通,造就庞大的财富积累和先进的技术文化,带动了整个南方甚至整个清朝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正因为广州独特的地位使得清政府必须留下广州这个口岸城市。同时广州有完善的防御措施和防御设施,可以监控外来商户的行动,且远离文化斗争的中心,保证官员血液的更新换代,即便广州发生战争也不会对统治地位有所威胁,这对清朝统治者来说,实在是一个天然的“聚宝盆”。
种种原因造成了清政府设立广州作为唯一的通商口岸,这是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最为直接的表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西方资本主义入侵中国,但也为后来的鸦片战争埋下了伏笔。 -
这与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有关。
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当时西方的殖民者正向东方扩展势力,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收到侵犯,,又惧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于是实行了闭关锁国的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顺治时期,颁布“禁海令”,严格限制海上贸易;有强迫山东至广东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准商船,渔舟“片帆出海”。清朝在台湾设立行政建制后,开放宁波、漳州等地,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对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做出严格限制。后来,英国商船几次到宁波贸易,企图在那里建立长期的商业据点。清廷深感疑虑,1757年,下令关闭了其他的港口,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规定有朝廷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负责承销外商进口货物,带外商收购中国出口商品,并管理外国商人。
简单的来说,广州唯一对外开放是与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有关,而闭关锁国的政策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清朝自大心理,认为自给自足,无需对外交流。
2.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侵犯。
3.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如本站内容“对您有用”,欢迎随意打赏,让我们持续更新!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