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民革命运动指包括北伐战争
1924年1月,国民党在广州举行有共产党员参加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实际确立了孙中山“联俄,联众,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共产党员李大钊,毛泽东,林伯渠等十人还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或候补执行委员国民党一大成功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
黄埔军校的创建
在共产党人的建议下,1924年6月,国民党在广州创办了一所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校。军校由孙中山兼任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 任党代表。11月,从法国归来的周恩来担任了军校政治部主任。 中国共产党还派聂荣臻、恽代英、萧楚女等在军校担任有关负责工作。他们十分重视对学生的政治教育,培育学生的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中国共产党还从各地选派委员、团员和革命青年到军校学习,成为军校的骨干力量。 1924年至1927年,黄埔军校共举办六期招收学生1.2万多人,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
北伐战争
1925年7月,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国民党以黄埔军校学生为骨干,将所辖军队统一改编为国民革命军。不少党员在军中担任了党代表,国民革命军成为当时的一支新式队伍。当时北伐军的构成如下:第一军 黄埔学生军 有蒋介石汪精卫指挥;第二军 湘军 谭延阁指挥;第三军 滇军 朱培德指挥;第四军 粤军 李济深指挥;第五军 闽军 李福林指挥;第六军 湘军 程潜部指挥;第七军 桂军 李宗仁;第八军 湘军 唐生智指挥 为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实现全国的统一,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正式出师北伐。北伐的主要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和张作霖。 国民革命运动
那时吴佩孚控制着河南,湖南,湖北,陕西和直隶南部有军队约20万人;孙传芳盘踞着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和江西,有军队约20万人;张作霖占有东北各省,北京,天津和津浦铁路北段地区,并掌握北京政权,有军队约35万人。这些军阀在帝国主义的操纵下,不断进行争夺地盘的战争残酷地剥削和压迫人民。 北伐军兵分三路:一路指向湖南湖北,一路指向江西,一路指向福建浙江。两湖地区是北伐战争开始的主要战场。 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北伐军所向披靡,势如破竹,迅速进入湖北。8月中旬北伐军先后夺取了武汉铁路上的军事要隘丁四桥和贺胜桥。共产党员叶挺率领的第四军独立团英勇作战,立下了赫赫战功。 9月,北伐军占领汉阳和汉口10月10日攻克武昌,全歼吴佩孚主力。北伐军在江西战场和福建战场也都取得了胜利。刚从苏联归国的冯玉祥于9月中旬率部在绥远五原誓师,参加国民革命,随即挥师南下,同北伐军遥相呼应。1927年,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 北伐战争的胜利,促进了工农运动的高涨。1927年3月下旬,当北伐军进逼上海时,上海80万工人举行总罢工,接着在陈独秀,罗亦农,周恩来等的领导下举行第三次武装起义,由周恩来担任总指挥。经过30个小时的战斗,解放了上海,充分显示了中国工人阶段的力量。
编辑本段南京政府的成立
正当北伐战争不断取得胜利的时候,以蒋介石,汪精卫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先后发动了“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残酷地屠杀了共产党人和革命人士,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失败。 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政府。这年九月,武汉国民政府迁往南京,实现“宁汉合流”。 南京国民政府坚持实行反共反人民的政策,在全国开展清党活动,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它的第一号命令就是清党通缉令,通缉毛泽东,周恩来,郭沫若等一大批共产党员和邓演达等国民党左派人士。党的优秀儿女夏明翰,向警予等相继牺牲在敌人的屠刀下。据不完全统计,从1927年3月--1928年上半旬,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被杀害的达31万多人。 ①通过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军阀内部的分化和革命,孙中山北上宣言和国民会议运动以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扩大,国民革命开始兴起。 ②从1924年1月开始到1927年7月失败,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代表帝国主义封建地主利益的北洋军阀的矛盾,革命的主要对象就是北洋军阀,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国人民的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 ③鉴于力量对比的悬殊,广州国民政府北伐采取了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在工农运动的积极促进和配合下基本消灭孙、吴两大军阀,打败了奉系军阀。革命高潮由南向北,由珠江流域迅速席卷到长江流域。 ④革命有四个突出特点:a、四个阶级结成统一战线,全力(规模大)进行革命;b、中共直接领导的工农运动蓬勃发展,此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都没有这样广泛的群众基础;c、有正规的新式的革命军队,并进行了空前规模的北代战争,这是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所无法比拟的;d、大革命取得了空前的胜利。上述四点足以说明这是一场国民大革命。 ⑤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反动势力的瓦解破坏和蒋汪叛变革命以及中共的右倾妥协,北伐虽然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但又出现了充当中外反动势力代理工具的蒋介石集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仍未改变,民主革命任务仍未完成,大革命最后失败了。 -
革命发展 折叠革命准备 革命是指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个王朝代替另一个王朝(如唐代替隋,清代替明)不算是革命,因为封建王朝的阶级属性没有改变。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与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1924年1月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参加与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召开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随后,创办了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经过1925年两次东征,统一和巩固了广东革命根据地,恢复和发展了工农运动。所有这些,都为北伐战争作了准备。 折叠历史背景 国民革命,也称大革命,第一次革命在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顺应世界潮流,适应时代步伐,着手对国民党进行改组,并于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民党改组的完成和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大会通过了《宣言》,孙中山就《宣言》的宗旨作了演说,并说明通过的《宣言》接受了共产党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主张,对内推翻军阀,对外推翻帝国主义。大会正式决定国共合作(孙中山采取党 中华民国全图(1921年) 中华民国全图(1921年) 内合作,如:共产党员周恩来在黄埔军校任政治部主任),而国共合作所采取的方式就是党内合作。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以《宣言》发表为标志,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国共合作,增加了新的血液,加强了各革命力量的联合,推动了革命高潮的到来,工农革命北伐革命兴起。 革命统一战线建立以后,全国的革命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工农运动迅速发展;以五卅运动为核心的反帝国运动日益高涨;经过两次东征,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而这一时期,在帝国主义的指使下,各派军阀之间混战不休,激起了人民的强烈反对。 折叠革命高潮 张作霖 张作霖 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后,全国革命形势日益高涨。 在南方,广州国民政府进行了统一广东的战争,肃清了广东境内的大小军阀势力,成立了国民政府,组建了新型的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军。在北方,由于国共两党的共同组织和发动,反奉倒段群众运动此起彼伏。 与此同时,1925年5月30日爆发的全国规模的五卅运动,不仅沉重地打击了外国列强在中国的统治,而且把全国革命运动推向了高潮。 折叠编辑本段发展历程 折叠北伐宣言 1926年2月,中国共产党向全国人民明确提出了出兵北伐推翻军阀统治的政治主张。1926年5月,国民革命军第七军一部和第四军叶挺独立团等作为先头部队,先行出兵湖南,援助正被吴佩孚部击败而退守湘南衡阳的第八军唐生智部。7月1日,正是国民政府成立一周年,广东国民政府发出《北伐宣言》,确定战略部署为"先定三湘,规复武汉,进而与我友军会师,以期统一中国,复兴民族。"北伐战争是国民大革命运动的高潮。为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夺取革命在全国的胜利,1926年夏,国民革命军在广州誓师北伐,以武力打倒祸国殃民的封建军阀(主要对象是直系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奉系军阀张作霖)。7月6日,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在广州成立。 折叠出兵北伐 7月9日国民革命军的8个军约10万人,兵分三路,从广东正式出师北伐。各军军长为:一军何应钦,二军谭延闿,三军朱培德,四军李济深,五军李福林,六军程潜,七军李宗仁,八军唐生智。此外,还有由8艘军舰组成的海军和拥有3架飞机的空军。共产党员李富春、朱克靖、廖乾吾、林伯渠分别担任2、3、4、6军的党代表。参加北伐军各级负责工作的共产党员还有陈毅、陈赓、蒋先云、张际春、包惠僧、叶挺、周士第等。7月12日至18日,共产党为了讨论党在北伐战争中的方针政策问题,在上海召开了4届中央第3次执行委员会扩大会议。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第五次对于时局的主张》,号召全国民众积极推动和响应北伐,迅速扩大民众运动,巩固革命的联合战线,推翻国内军阀与打倒帝国主义。根据敌众我寡和军阀内部貌合神离的情况,北伐军采纳了苏联顾问的建议,确定了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 1926年1月,改编湖南的「攻鄂军」为第六军,军长程潜。3月,改编广西军队为第七军,军长李宗仁。6月,湖南的唐生智参加国民革命,部队改编为第八军。7月,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当时的国民革命军为八个军约十万人。蒋介石任总司令,李济深为参谋长,白崇禧任参谋\次长代理参谋长,邓演达为政治部主任,郭沫若为政治部副主任。一至八军军长及党代表分别为:(一军)何应钦/缪斌;(二军)谭延闿/李富春;(三军)朱培德/朱克靖;(四军)李济深/廖乾五;(五军)李福林/李朗如;(六军)程潜/林伯渠;(七军)李宗仁/黄绍竑;(八军)唐生智/刘文岛。 北伐战争打击的对象是占据中国广大地区、受帝国主义支持的北 吴佩孚 吴佩孚 洋军阀吴佩孚、张作霖和孙传芳。北伐军的主攻方向是湖南湖北。在湖北战场,北伐军连克吴佩孚重兵把守的汀泗桥、贺胜桥,接着攻下武汉。吴佩孚主力被歼灭。北伐军主力随后转战江西战场。消灭孙传芳主力,进而占领南京,进逼上海。北伐初期,国民革命军的四、七、八军分别在湖南、湖北击败了吴佩孚;一、二、三、六军则在江西、江苏一带击败孙传芳及张宗昌。西路进攻吴佩孚,四军七军和八军气势如虹,8月9日克湘乡,10日得湘潭,击败叶开鑫后,八军李品仙第三师在11日胜利进入长沙;8月22日,占领岳州;随后又攻克汀泗桥、贺胜桥,击溃吴佩孚的主力,直指武汉;9月6日、7日第8军主力占领了汉阳、汉口;10月10日,第4军主力和第8军一部攻克已被围困月余的武昌。至此,两湖战事,大体结束。"先定三湘,规复武汉"已经实现。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叶挺独立团在湖南和湖北战场一些关键性的战役,如汀泗桥、贺胜桥和武昌战役中英勇搏杀,建立了重大功勋,因此,独立团所在的国民革命军第4军被誉为"铁军",而第7军则被称为"钢军"。接下来枪口对准了孙传芳。 对于进攻江西的部署是,1、2、3军为右翼,由蒋介石亲自指挥(蒋为北伐总司令):二军由赣南的吉安北进,三军由萍乡出高安,一军一师和六军为中路,程潜指挥,出修水,武宁,直指德安。七军为左翼,李宗仁任指挥,沿长江南岸东进,直捣九江孙的司令部。9月6日北伐军先发制人,攻下萍乡,控制赣南。19日程潜六军和一军王柏龄师乘南昌没有主力,在市民学生的帮助下,轻易攻入南昌。孙传芳大部队迅速反扑,北伐军无法抵抗,溃不成军。蒋介石得知南昌情况后,驻进高安,亲自指挥南昌方面战事。10月12日,又几批北伐部队入赣,经过近一个月的调兵遣将,北伐各路大军云集南浔一线,并于11月1日在南昌 孙传芳 孙传芳 ,南浔铁路一带发动猛烈进攻,7日再得南昌。孙传芳逃入南京,北伐军又取江西。经过修整,扩编,北伐军再成三路,何应钦统领东路,在东路福建战场,原来留驻粤闽边境的第1军两个师也乘势向福建发动进攻,于12月4日进占福州。又北上攻入浙江,3月18日,得杭州。北伐军一路势如破竹,3月23日攻克南京。冯玉祥领导的国民军也在苏联顾问团和共产党员刘伯坚、邓小平等的帮助下,于1926年9月17日在五原誓师,绕道甘肃东进,参加北伐。北伐军在不到9个月的时间里,打垮了吴佩孚,消灭了孙传芳主力,进占到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部分地区,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反动统治。由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以两湖为中心的全国工农运动亦迅猛发展,有力地支援了北伐战争。北伐战争还得到苏联政府的援助,苏联政府不仅以大批武器弹药、军需物资装备北伐军,还派遣了大批军事干部担任顾问,参加作战指挥。1927年北伐时国民革命军接管位于湖北的英国租界。 由于北伐军的英勇善战,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有力支援,在不到10个月的时间内就将革命从珠江流域推进到长江、黄河流域,席卷了半个中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伟大胜利,北洋军阀迅速崩溃。北伐军在不到半年时间里,就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直指黄河流域。北伐战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有力的推动了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反革命政变的爆发 汪精卫 汪精卫 革命势力的猛烈发展,直接威胁到帝国主义的在华利益。1927年3月,帝国主义借口外国领事和外侨生命财产受到损害,命令它们在下关的军舰对南京市内的北伐军和市民开炮轰击,制造了中国军民死伤2000余人的南京惨案。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同帝国主义和中国资产阶级右翼勾结起来,加紧反革命阴谋活动。4月12日,蒋介石公开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蒋介石叛变后,4月15日,李济琛、钱大钧、古应芬在广州发动了"四·一五"反革命政变。以汪精卫为首的武汉政府也加紧反革命活动。6月10日,汪精卫和冯玉祥在郑州举行会议,策划反共。19日,冯玉祥又和蒋介石在徐州会谈,达成反共、反苏、宁汉合作等协议。这时,中国共产党内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投降主义在党的领导机关中占了统治地位,他们放弃革命领导权,压制工农运动,对国民党右派反革命活动采取妥协退让政策,拒绝党内的一切正确意见,对国民党不但不加戒备,反而还命令武汉工人纠察队将武器交给汪精卫的武汉政府。7月15日,汪精卫召开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扩大会议,公开宣布与共产党决裂。随即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实行大屠杀,还提出了"宁可枉杀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网"的血腥口号。大批共产党员和工农群众遭到杀害("七·一五"反革命政变)。至此,蒋汪反革命合流,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遭到失败,第一次国共合作也破裂了。 "四·一二"政变 北伐战争的胜利和工农运动的高涨,使整个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一切都使饱受灾难的中国人民扬眉吐气。然而,当革命者还没有来得及享受胜利的喜悦之时,一场厄运便降临了。在国内外反动势力支持下,蒋介石于1927年4月12日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18日,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即南京国民政府),与汪精卫主席的武汉国民政府相对抗。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国民革命失败。 宁汉分裂 1927年4月26日发生宁汉分裂,北伐一度中断。国民党分裂成左派的武汉及右派的南京两个国民政府。以蒋介石为首的右派在南京成立政府,开始进行清党,将共产党人从军队内清除,并且取消国民革命军内党代表及政治部编制。至7月,宁汉复合;蒋介石于8月辞去总司令职。 "七·一五"政变 1927 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发动的反革命政变。"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在帝国主义、蒋介石集团等反革命势力对武汉地区加紧进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湘鄂赣三省工农运动继续高涨的形势下,以汪精卫为首的武汉政府逐渐由动摇走向反动。1927年4月,汪精卫提出制裁所谓"违反本党主义、政策之言论行动"。国民党中央党部决议在湖南、湖北、江西等省组织特别委员会,检查各级党部、政府机关和民众团体一切言论行动。5月,武汉政府连续发出通告、训令,不准工农团体举行集会和示威游行,禁止工会、农会逮捕反革命和没收其财产,保护"公正绅耆",保护"军人田产"。指责农民协会"幼稚过当"、"骚扰后方,挠动人心"。下令解散湖北黄岗、黄陂两县的农民协会。在汪精卫的怂恿下,5月17日,独立第十四师师长夏斗寅在鄂南叛变。 5 月21 日,驻长沙的第三十五军三十三团团长许克祥发动叛乱。5月29日、6月5日,江西省长兼第三军军长朱培德将共产党人"遣送出境"。湘鄂赣地区的土豪劣绅乘机反攻倒算,破坏革命组织,杀害革命群众。6 月初,共产国际代表罗易把共产国际发来的紧急指示不向中共中央传达,直接拿给汪精卫,汪即以此作为"分共"的一个主要借口,召集武汉地区非共产党员的国民党中央委员开会,策划反共办法。6月10日,汪精卫等与冯玉祥在郑州举行会议,策划反共。19日,蒋介石、冯玉祥等举行徐州会议,密谋"宁汉合流",共同反共。在革命的紧急关头,陈独秀主持的中共中央继续坚持右倾投降主义错误,下令制止农民没收地主土地,自动解除工人纠察队武装。30日,中共中央举行扩大会议,通过了一个关于国共两党关系的决议案,企图用投降式的让步拉住汪精卫,致使汪的反革命气焰更为嚣张。7月15日,汪精卫不顾宋庆龄、邓演达等国民党左派的坚决反对,召开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扩大会议,讨论"分共"问题。决定:在一个月内,开第四中央全体会议,讨论决定分共问题。在未开会以前,制裁共产党人"违反本党主义政策之言论行动"。随后,反动军队封闭了工会、农会和所有革命团体。在"宁可枉杀一千,不可使一人漏网"的口号下,大规模地逮捕、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由于蒋介石的"清党",汪精卫的"分共",第一次国共合作遭到破裂,国民革命遭到失败。国民党由各革命阶级的联盟变为代表地主买办阶级利益的反动政党,国民政府由各革命阶级联合的政权变为地主买办阶级的反革命专制政权。
如本站内容“对您有用”,欢迎随意打赏,让我们持续更新!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