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伦之前,在西汉时期,民间出现了造纸朮。起初是丝絮制成的纸,后来造出了以麻类植物纤维为原料的纤维纸。到东汉时,蔡伦在总结吸取民间造纸经验的基础上,改用树皮、破布、麻头等材料,造出了质量更好的植物纤维纸。
-
从历史传说和文献资料来看,在纸张发明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古代的中国人都是通过结绳或者摆贝壳之类的来记录事情,遇到暂时做不完的事就在绳子上打个结,事情解决了就把绳结解开——不过这种方法的弊端也很明显,记性好的许能记住三五个结代表什么,记性不好的……人生最艰辛的工作从此变成了回忆自己当时为什么要打结……
后来人们又找到了方法在龟甲或者兽骨上刻字,也就是大家熟知的“甲骨文”,再后来还有在石头上刻字的“石鼓文”,青铜器上镌刻的“钟鼎文”,记录在竹片、木片上的“竹木简”等等。不过所有这些用来记录文字的工具刻印起来都非常麻烦,保存的时间也短,在当时只有贵族官宦才买得起材料书写记录,文字这种伟大的发明并没有普惠到广大黎民百姓。
后来的“官方故事”大家都知道了——蔡伦以绝顶聪明发明了造纸术,中国乃至整个世界文明在文字的传播和保存上取得了巨大飞跃,人类历史由此进入了新的篇章……这些对造纸术的赞美其实没什么不对,蔡伦的发明很大程度上确实成为了传统文化能够被传承的基础,只不过如果以为蔡伦之前中国没有任何纸张可用,那显然是小看中华文明的历史深度了……
近年来,随着西北丝绸之路沿线考古工作的进展,许多似乎只应该存在于《鬼吹灯》《盗墓笔记》这类惊悚小说里的西汉遗址和墓葬被逐一发现,而在这些遗迹里,不乏纸质物品出土。具体来说,在西汉墓出土的文物中,已经发现了比较粗糙的麻制纸张。
按照年代顺序,目前出土的早期古纸大体可以归纳为:西汉早期的放马滩纸;西汉中期的灞桥纸、悬泉纸、马圈湾纸、居延纸;西汉晚期的旱滩坡纸。这些纸的制作年代都早于东汉的蔡伦纸,而且部分纸上还有墨迹,说明早在西汉时期,纸张已经被用来书写文字了。而从制作工艺上看,东汉的蔡伦正是在西汉纸的制作工艺上不断改良精进,才发明了广义上的蔡伦纸,使纸的质量和产量都大为提高。
在此之后,随着制作工艺的不断提升,唐代时期我国造纸业可以说达到了一个巅峰,宣州出宣纸、江西临川出薄滑纸,扬州出六合笺,广州出竹笺等,都是上等纸品。宣纸产自宣州府,自唐以来历代相延,是少数几种传承到今天依然被广泛使用的纸品。宣纸的质地绵韧,纹理美观,洁白细密,经久不坏,并善于表现笔墨的浓淡润湿,变化无穷,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拓宽了中国书法的发展空间。
可以说,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无论是历史的深度还是广度,都有太多值得传承与发展的事物,在等待着今天的人们再一次发掘,在等待着今天的国学再一次复兴。 -
蔡伦是对纸的制作工艺进行了改良,形成了可以书写的纸张。实际上根据考古发现在陕西西安的灞桥西汉古墓中已经出现纸片,但是纸的发明人还有待考证。
-
按照年代顺序,目前出土的早期古纸大体可以归纳为:西汉早期的放马滩纸;西汉中期的灞桥纸、悬泉纸、马圈湾纸、居延纸;西汉晚期的旱滩坡纸。这些纸的制作年代都早于东汉的蔡伦纸,而且部分纸上还有墨迹,说明早在西汉时期,纸张已经被用来书写文字了。而从制作工艺上看,东汉的蔡伦正是在西汉纸的制作工艺上不断改良精进,才发明了广义上的蔡伦纸,使纸的质量和产量都大为提高。
在此之后,随着制作工艺的不断提升,唐代时期我国造纸业可以说达到了一个巅峰,宣州出宣纸、江西临川出薄滑纸,扬州出六合笺,广州出竹笺等,都是上等纸品。宣纸产自宣州府,自唐以来历代相延,是少数几种传承到今天依然被广泛使用的纸品。宣纸的质地绵韧,纹理美观,洁白细密,经久不坏,并善于表现笔墨的浓淡润湿,变化无穷,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拓宽了中国书法的发展空间。
可以说,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无论是历史的深度还是广度,都有太多值得传承与发展的事物。 -
如本站内容“对您有用”,欢迎随意打赏,让我们持续更新!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