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2021年5月22日),男,汉族,生于北京,无党派人士,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农业科学家,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和领导者,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无党派人士的杰出代表,“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9年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2000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4年获得沃尔夫农业奖,2006年4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10年获得澳门科技大学荣誉博士学位,2013年获得第四届中国消除贫困奖终身成就奖,2018年当选中国发明协会首届会士。2018年9月8日,获得“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同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袁隆平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获评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袁隆平“共和国勋章”。2020年11月28日,当选2020中国经济新闻人物。 袁隆平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并提出并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
-
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逝世,享年91岁。
这一消息让全国人民为之悲痛!袁隆平早已成为国人心中的“神农”,成为中国农业乃至科学界的代名词。
袁老曾经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梦想田里的超级杂稻长得立如高粱、稻穗长如扫把、谷粒大如花生,坐在禾下悠闲地纳凉;一个是杂交稻能传播全球,造福全人类。”
袁隆平的毕生,都是在践行着自己消除饥饿的信念。
袁隆平出生于1930年,1942年时经历了一场罕见的饥荒。
那年春天开始,中原河南就滴雨未下,成片的粮食在地里枯萎,大旱之后又是蝗灾,满天的蝗虫所过之处寸草不生。
再加上当时中国内忧外患,河南成为抗日的主战场,就在这天灾人祸的影响下,中国河南爆发了一场惨绝人寰的大饥荒,让300万人活活被饿死。
饥荒过后没几年,1960年又爆发了三年自然灾害,带来了严重的粮食危机。袁隆平身处挨饿年代,亲眼看到饥饿的人们倒下。
经历了几次惨痛的经历,袁老下定决心,要用知识解决中国人吃饭的问题。最终他成为了“杂交水稻之父”,但这个过程并不是十分顺畅的。
常常有人误以为杂交水稻是袁隆平发明的,其实世界上最早发明出杂交水稻的是美国人Henry Beachell,袁隆平对杂交水稻是发现和转化,而不是发明。
美国人最早期的杂交水稻方案与技术存在着非常大的缺陷,根本无法进行推广。因为水稻这个东西是雌雄同株,就是一株水稻上既有男性又有女性。
天然的杂交水稻本身会长得很好,但它们的后代就不行了,就像人类的近亲结婚,后代很容易出现缺陷。要解决这个的办法就是需要找到雄性不育株。
而当时有关雄性不育株的资料非常少,这也是世界上普遍面临的难题。
面对这件全世界都无法解决的困难,年轻的袁隆平上山下乡,顶着炎炎烈日与蚊虫叮咬在无数的稻田中一株株寻找,一行行、一穗穗都不放过。
直到70年代,袁老亲自在排查了14万株水稻后,终于找到了天然不育株。
此后袁老做了上万次的技术试验,1973年,袁老攻克难关,并在当年苏州的会议上正式宣布了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研究成功。
1987年,袁隆平又提出“杂交水稻的发展战略”,从“三系法”朝着“两系法”过渡。
1995年,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成功,普遍比同熟期的三系杂交稻每亩增产5%-10%。1997年,袁隆平再次发起研究超级杂交稻。
一次次的技术突破,让原本产量为300公斤的水稻田,种出了700公斤!800公斤!如今更是达到了1000公斤!
达则济天下,袁隆平始终心系世界杂交水稻技术的发展和推广。
杂交水稻的技术在袁老的带领下推广到了全世界,他不仅让中国人吃饱饭,更是为上亿人提供了口粮。
越南、印度、菲律宾、孟加拉国、巴基斯坦、美国、巴西、马达加斯加等国家,已实现杂交水稻的商业化生产,这些国家每年种植面积约700万公顷,普遍比当地品种増产20%以上。
袁隆平凭借自己扎实的技术和卓绝的毅力,让多个国家不再挨饿,以一己之力降低了世界饥饿人口的数量。他是这个时代真正的传奇与脊梁。
“从泥土里来,到白云中去” -
可以查一下资料
-
参照功勋,袁隆平的个人经历这些。
-
撸起袖子加油干”出自习主席2017年的新年贺词中,《咬文嚼字》还把这一句话评为2017年度十大流行语,有一个人早在这句话提出前的几十里就已经撸起了袖子,而且是一干就是十六年,他就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1949年的时候,袁隆平高中比业,他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就是离开南京回到重庆去读农学院,他编的考分歌在班上广为流传,十余个字很简单,却显出了励志的气概,“三分好,三分好;不贪黑,不起早;不留级,不补考”。在读期间还有过一次辉煌时刻:救了一个人。四年后,也就是1953年,袁隆平毕业,同班的同学被分到了全国各地,袁隆平到湖南省农业厅报到后,就坐着烧木炭的汽车一路颠簸,到了离黔阳县城安江镇4公里外的安江农校。学生很喜欢这个从大城市里来的年轻老师,当年的学生们回忆说:“他课讲的很好,下课还给同学们搞互动,而且还没有那么多的讲究,黑板写满之后,他把手一缩,抓起袖子就擦掉了,然后继续写。”袁隆平在农校这一呆,就是16年。
-
就是杂交水稻之父呀。解决了十几亿人的口粮呀。
如本站内容“对您有用”,欢迎随意打赏,让我们持续更新!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