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振宁生日:1922年10月1日。
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生于中国安徽合肥三河镇,现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学系,1944年在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研究生毕业,1945年考取清华大学后赴美留学,在芝加哥大学深造,获博士学位。历任芝加哥大学讲师、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员、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教授兼物理研究所所长,是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教廷宗座科学院院士、巴西科学院院士、委内瑞拉科学院院士、西班牙皇家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等。1949年,与恩利克·费米合作,提出基本粒子第一个复合模型。1956年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2002年担任邵逸夫奖评审委员会主席。2004年11月受聘海南大学特聘教授。 -
9月22日,这是杨振宁赴美留学时护照上的生日。据李炳安和邓越凡两位教授考证,此为当年误写,杨振宁的实际生日应为10月1日。
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合肥,物理学家,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兼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教授,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荣休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香港科学院荣誉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外籍会员,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中美关系松动后回中国探访的第一位华裔科学家,积极推动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人民互相了解,在促进中美两国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方面作出重大贡献。
1942年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4年获清华大学硕士学位;1945年获穆藕初奖学金 ,赴美留学;1948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任芝加哥大学讲师、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员;1955年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1966年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爱因斯坦讲座教授兼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 ;1986年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1993年任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所长 ;1998年任清华大学教授 。
杨振宁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作出里程碑性贡献。20世纪50年代和R.L.米尔斯合作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在粒子物理和统计物理方面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提出杨-巴克斯特方程,开辟量子可积系统和多体问题研究的新方向等。杨振宁还推动了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南开大学理论物理研究室和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的成立。
-
由于杨振宁老先生并没有亲自认可“杨振宁的实际生日应为10月1日”的说法,况且,杨振宁老先生亲自参加了组织和社会各界“2021年9月22日为杨振宁老先生祝寿”的活动,而不是公开说明自己的“生日是10月1日”,因此可知“杨振宁先生的生日是10月1日”的说法不靠谱的,即便是社会流传的“有鼻子有眼儿”,那也仅仅是“流传”而已,并没有被本人认可的。
-
今天,2021年9月22日,是杨振宁先生99岁生日,按民间“过九不过十”的旧俗,这就是百岁寿辰,商务印书馆特地为此出版了《晨曦集》增订版,作为杨先生的生日贺礼。
祝福杨振宁先生百岁生日快乐!
两个节目预告:
一是,9/22-24号晚八点,三集纪录片《大先生杨振宁》将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CCTV-4《国家记忆》栏目播出。第一集《不负韶华》讲述了杨先生儿时和求学的经历,以及在科学研究上取得的伟大成就。第二集《家国情怀》讲述了杨先生七十年代“破冰之旅”,以及对中国科教的贡献。第三集《东篱归根》讲述了杨先生2003年归根清华前后的故事。敬请收看!
二是9月22日下午15:56,CCTV10《读书》栏目上线节目《翁帆眼中的杨振宁》,和观众朋友一起阅读《晨曦集》(增订版),了解一个全面的杨振宁。欢迎读者登录央视频APP观看。
1.别人家的孩子:12岁的杨振宁对父母亲说:“将来有一天我要拿诺贝尔奖!”
1934年的杨振宁,两颗大眼睛闪烁着智慧,稍稍向下的嘴角显示出性格的坚强。
1934年,杨振宁在学校图书馆看到一本名为《神秘的宇宙》的书,他被书中所讲的奇妙的宇宙和最新的研究成果所吸引,回家竟对父母亲说:“将来有一天我要拿诺贝尔奖!”那时,杨振宁12岁……哪知23年之后,一句妄语竟成了事实!每思及此,杨武之不免感到浩渺宇宙中世事之微妙。
2.“第一人”:“光是这方面的贡献,杨振宁的成就就是无人能及的。”
1973年7月17日,毛泽东在他那有名的书房里接见了杨振宁。左起:周恩来、周培源、毛泽东、杨振宁。(本图摘自《杨振宁传》(最新增订版))
“杨振宁是美籍华裔科学家访问中国的第一人,也是架设起中美之间科学家友谊和交流桥梁的第一人。光是这方面的贡献,杨振宁的成就就是无人能及的。”
——周培源(著名物理学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校长)
3.邓稼先致杨振宁的一封信
振宁∶
你这次回到祖国来,老师们和同学们见到你真是感到非常高兴。我这次从外地到北京来看见你,也确实感到非常高兴。在你离京之后,我也就要回到工作岗位上去。
关于你要打听的事,我已向组织上了解,寒春确实没有参加过我国任何有关制造核武器的事,我特地写这封信告诉你。
你这次回来能见到总理,总理这样的高龄,能在百忙中用这么长的时间和你亲切地谈话,关怀地询问你各方面的情况,使我们在座的人都受到很大的教育,希望你能经常地想起这次亲切的接见。
……
这次在北京见到你,时间虽然不长,但每天晚上回来后心情总是不很平静,从小在一起,各个时期的情景,总是涌上心头。这次送你走后,心里自然有些惜别之感。和你见面几次,心里总觉得缺点什么东西似的,细想起来心里总是有"友行千里心担忧"的感觉。因此心里总是盼望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
夜深了,不多谈了。代向你父母问安。祝两位老人家身体健康祝你一路顺风。
稼 先 8.13/71
4.“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这一幅照片)拍摄的是杨振宁1970年代所工作的纽约大学石溪分校的中文校刊《石溪通讯》,介绍杨振宁轰动美国华人学界的一篇演讲。
这次演讲,源自杨振宁回国探亲的“破冰之旅”。由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美关系长期冻结,民间无法来往,杨振宁多年来只能在日内瓦、香港与父母及家人团聚,“文革”期间还被迫中断。到了1971年,父亲病重在上海住院,他要看望父亲只能回国了。恰巧这时他在报纸上看到美国国务院宣布解除对中美民间来往的封锁的消息,便当机立断踏上归程。
说是“破冰之旅”,因为他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访华的美国科学家。当时,虽说美国宣布“解冻”,但是像杨振宁这样的世界顶级的物理学家,身份如此敏感,能否成行,尚有疑问。其实是大家都在观望,仍担心有未知风险。何况,中美无外交关系,谁也拿不到签证,“解冻”只是一个姿态。但杨振宁通过与中方沟通,硬是绕道法国,在中国驻巴黎使馆办理了入境许可。这一切都是需要一些胆识和魄力的。
他后来回忆,当他乘坐的飞机经云南入境中国领空时,他意识到自己回到了阔别23年的祖国,顿时激动得热泪盈眶。
这一次,他在中国逗留4周,上海和北京各两周。除了探望父母,他参观了北大、清华和复旦三间大学,中科院的三间研究所,回到过自己中学时期的母校和幼年在合肥的旧居,还去了大寨。他在国内受到了隆重的接待,周恩来总理接见了他,与他长谈将近5个小时。
目睹了新中国的新气象,杨振宁的心情是异常兴奋的。他下榻的北京饭店,房间墙壁上悬挂着毛泽东主席的两句诗:“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这使他感慨万千。的确,在离别23年以后,他确实看到中国天翻地覆的巨变。
于是回美国后,他到多所大学演讲,谈“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印象”,演讲的题目,就是这两句诗。他的演讲,没有什么说教,不谈空洞的理论,只是生动具体地介绍他在中国所亲眼看到的一切。
重要的是,这篇演讲在美国的华人中引起的震动,超过一般人的想象。由此,新中国受到更多关注,成为令海外游子神往的地方。支持新中国,热爱新中国,一时间在美国华人特别是留学生中形成风气。要知道,在中美没有外交关系的情况下,在美国读书的中国留学生基本上都来自台湾和香港。但是他们的政治态度,多数也转而倾向中国大陆。当时正值美国华人学界的“保钓”运动风起云涌之时,杨振宁的这篇演讲给了“保钓”运动参与者极大的鼓舞,他们将杨振宁视为自己的精神领袖。据我了解,这些港台家庭背景的“左派”学人在当年形成的理念,对他们的一生留下的深深的烙印。在这批人中,有些人后来在美国或香港当了大学教授甚至大学校长,有的人成了企业家或者作家,无论做什么,都始终秉持当年的亲中爱国立场不变。此外还有一点相同,就是他们和我聊天谈及当年往事,都不约而同地谈到杨振宁先生的演讲给予他们的影响。
5.“亡羊补牢,犹未为晚”——纽约时报的整版广告
鉴于杨振宁在旅美华人中的地位和声望,1977年全美华人协会成立时,他被推举为会长,历史学家何炳棣是副会长。这个协会的任务,就是团结全美华人,致力于发展中美关系,向美国政府施加压力,力争早日实现中美建交。于是,我们在《晨曦集》中又看到这样一幅照片:
这是以杨振宁为首的全美华人协会1977年2月27日在《纽约时报》上刊登的整版广告,以“亡羊补牢,犹未为晚”为醒目标题,要求美国政府放弃孤立中国的政策,尽快同中国建交。我们知道,约两年以后,1979年1月1日,美国政府顺应历史潮流,同中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此时,人们不应忘记杨振宁和全美华人协会在其中所做的努力。
6.放弃美国国籍
杨振宁2017 年2 月21 日应讯问发给记者的文件:
我是1964年3月23日加入美国国籍的,当时做这个决定曾考虑了很久,是一个很痛苦的决定。1983年在一本书里我曾经说我父亲到临终时都没原谅我放弃中国国籍。
2015年4月1日我放弃了美国国籍,这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决定。美国是一个美丽的国家,是一个给了我做科学研究非常好的机会的国家。我感激美国。而且,我知道很多美国朋友不会赞同我放弃美国国籍。
我一直记得我与挚友熊秉明曾经的对话。他说:“你的父亲虽已过去,你的身体里还循环着他的血液。”我说:“是的,我的身体里循环着的是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
今天,我94岁了,很欣慰,多年来,为了帮助建造中国与美国之间的友谊桥梁曾做过一些努力。我曾经说:“没有这座桥梁,世界不可能有真正的和平与安定。”
7.《晨曦集》前言
10 年以前,在《曙光集》的前言里,我这样解释为什么取了这个书名:
鲁迅、王国维和陈寅恪的时代是中华民族史上一个长夜。我和联大同学们就成长于此似无止尽的长夜中。
幸运地,中华民族终于走完了这个长夜,看见了曙光。我今年85岁,看不到天大亮了。翁帆答应替我看到……
当时觉得改革开放30 年,看见了曙光,天大亮恐怕要再过30年,我自己看不到了。
没想到以后10 年间,国内和世界都起了惊人巨变。今天虽然天还没有大亮,但曙光已转为晨曦,所以这本新书取名为《晨曦集》。而且,看样子如果运气好的话,我自己都可能看到天大亮!
杨振宁
2017年8月
增订版前言
2018年《晨曦集》出版以后,翁帆和我又在计算机和文件夹中找到一些文章与照片,现在放在这本新版《晨曦集》中。
杨振宁
2021年7月
杨振宁先生在《晨曦集》发布会上致辞
《晨曦集(增订版)》:一代科学巨擘的治学心迹与家国情怀,了解杨振宁先生精神历程的重要著作。本书收录了杨振宁先生多篇有代表性的文章,既有他放弃美国国籍的声明,也有关于大加速器、高能物理等热点问题的专论,此次出版新增了十余篇文章,包括杨振宁1971年访问新中国后回美进行的轰动美国华人学界的演讲《为有牺牲多壮志 敢教日月换新天》全文,他参观长城后饱含深情写就的《长城颂》,以及邓稼先写给杨振宁并使他的情感受到“极大震荡”的珍贵信件等,充分展现了一代科学大师的远见卓识与回报故园的拳拳之心。
如本站内容“对您有用”,欢迎随意打赏,让我们持续更新!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