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的步兵战车当然可以进行反坦克作业。步兵战车又被称为机械化步兵战车,其主要作用为机械化步兵提供运输载具,并且可以为步兵提供火力支持。而在1990年的《欧洲常规武装部队条约》将步兵战车定义为“装甲战车,其设计和使用主要是为了运送作战步兵小队,并配备至少20mm或者以上口径的机炮,或者是可以携带反坦克导弹发射器”。在其中可以携带反坦克导弹发射器以及配备自动机炮,便可知步兵战车是具有一定的反坦克能力的。 步兵战车(IFV)是由装甲运兵车(APC)这一概念在冷战初期发展而来的,在冷战期间,由于各国将越来越重型的武器安装在装甲运兵车的潮流,为了给予步兵在遭遇袭击时提供压制性掩护火力, 随着世界范围内步兵部队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一些军队也开始相信,登上步兵的人员应从APC的保护范围内发射武器,并只能协同运兵车战斗。这两种趋势导致了步兵战车的出现,步兵战车在步兵舱设有射击口,并配备了车载武器系统。从此开始,装甲运兵车开始和步兵战车分道扬镳,新出现的步兵战车结合了装甲运兵车和武器平台的作用。 其中此时代表性的车辆有:BMP-1,SPZ 12 -3, Pansarbandvagn 302等,但大多都为履带式步兵战车,且当时的反坦克功效并不强大。 直到1971年,德国国防军采用了黄鼠狼步兵战车,它的后续型号的装甲越来越重,就像BMP在后来被标配了反坦克制导导弹的发射器一样。1973年至1975年之间,法国和南斯拉夫军队分别研制了AMX-10P和BVP M-80,这是第一批出现在苏联境外的两栖IFV。黄鼠狼,AMX-10P和M-80都配备了类似的20毫米自动加农炮,可搭载7至8名乘客。同时他们也可以装备各种反坦克导弹。 到了冷战后期和现代,轮式步兵战车的开始大量出现。不过最早的轮式步兵战车(不是轮式装甲运输车)是在1976年出现的,南非的Ratel式步兵战车, 该轮式战车适合于结合最大火力和战略机动性的快速进攻需求。与欧洲的步兵战车设计思路不同,Ratel的设计目的不是让搭载的步兵与坦克协同作战,而是要在很远的距离上独立作战。因此南非陆军选择了一种非常简单,经济的设计,因为它有助于减少在较不发达地区保持较重型作战车辆运转所必需的后勤保障。由于履带会在沙地等的过度磨损,这使得Ratel的轮式配置更具吸引力。 在武器装备上,Ratel通常搭载一门20mm自动机跑,但也有搭载90mm反坦克炮和反坦克导弹的型号。值得注意的是,Ratel是世界上第一批考虑了地雷防护的步兵战车,以应对当地叛乱分子喜欢用的反坦克地雷等武器。 与BMP-1一样,Ratel被证明是步兵战车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水岭,尽管原因各不相同:因为首次亮相的轮式步兵战车的设计受到不佳的评价,因为它们缺乏履带车辆的高承重能力和越野机动性,而且他们的车轮更容易受到敌方火力的攻击。但在1970年代,动力系统的总成,悬挂技术的升级和轮胎的改进提高了其潜在的战略机动性能。,其低廉的运营和维护成本也使轮式IFV吸引了多个国家。 直到1982年,全球有约30000辆步兵战车在军队中使用,并且步兵战车概念出现在30多个国家的军队学说中。 步兵战车的普及是由于许多国家将以前由轻武装步兵控制的军队机械化的趋势所致。但是,与预期相反,步兵战车并未使装甲运兵车过时。美国,俄罗斯,法国和德国等军队都保留了大量的步兵战车和装甲运兵车车队,且在此之间的历次军事冲突以及各国间的联合演习中发现装甲运兵车更适合多用途或起到辅助作战的作用。而应用于高强度的战场环境,依旧是需要步兵战车等来应对。在反坦克方面,装甲运兵车就会显得十分疲软,而相对拥有一定量武装的步兵战车则会较为得心应手。 在步兵战车的使用学说上,其和机械化步兵的使用学说紧密相关。 尽管某些中型战车装备有机炮或者大口径火炮或反坦克制导导弹以提供近距离的步兵支援,但它们并不是专职用来攻击装甲和机械化的部队的战车,况且他们无论是否装备武器,它们都可以携带任何类型的步兵。相反,步兵战车的作用是在多体系联合作战中为步兵部队提供战术和战略机动性。大多数步兵战车都是作为装甲营,旅或师的一部分装甲单位,战时起到替代坦克的作用;其他时候则执行由坦克支援的的传统步坦结合的任务。在许多西方国家,步兵战车的早期发展主要受到装甲兵军官的推动,因为他们希望将坦克与装甲师的步兵整合在一起。以起到更好的协同作用,以及大大提高这种混合单位的生存率。 但是该规则有时也会有例外的情况,例如联邦国防军采用的SPz 12-3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二战时德国国防军装甲掷弹兵的经验。因此,这使得德国联邦国防军得出结论,步兵应仅在自己搭乘的装甲车车内作战(通过射击孔向外射击等),在最理想情况下应有坦克的支援。这种学说上使得后来包括美国在内的其他西方国家的军队中,导致了一个普遍的结论,即步兵战车应该主要限于协助坦克的来进行作战。 但与此同时,苏联方面对于步兵战车的协同作战方面给予了更大的灵活性,即允许机械化步兵单独行动,占领或者破坏敌军的防御工事,并且在遭遇敌军装甲部队时,能够通过机动性将他们引入不利于反攻的作战环境再通过其搭载的反坦克导弹或者协同的己方坦克部队给予歼灭。 虽然也未完全脱离坦克部队的协同,但在这类交战中使用步兵战车的概念要求它们配备全副武装,这也反映在BMP-1及其后续的型号里中。此外,苏联的空降兵作战学说利用BMD系列步兵战车与伞兵协同作战,而不是与传统的机械化或装甲编队协同作战。 因此,从步兵战车的发展历程以及各国发展的步兵战车的作战学说中,步兵战车进行反坦克作业是完全可以的,只不过他们的主业并不是反坦克,反坦克只是步兵战车在危急时刻的一种自保手段而已。
如本站内容“对您有用”,欢迎随意打赏,让我们持续更新!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