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冒险赴伊拉克,只为看文物的鲁莽举动。
-
他叫刘拓,90后,是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士研究生。坐在人群中,他显得沉默被动,但外表平凡的他,却曾有过一段不平凡,甚至可以说惊心动魄的故事。 2015年,刘拓不顾危险,跑到伊拉克进行访古旅游,却被伊拉克警方当作恐怖分子抓进监狱。在监狱里,刘拓度过了让他一生都难以忘记的14天。 监狱最高60度,有人被热死 在刘拓的讲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当时的恐惧以及环境所带来的生命威胁。 “两个军人拉着我,走到一个破旧的建筑前面。门一打开,里面是一个黑洞洞的走廊。” 走廊的右边是一排铁栅栏,上面都是人的手,呜噜呜噜的声音从黑黢黢的走廊深处传来。 还没等刘拓反应过来,他已经被推了进去,小小的房间里挤了四十多个人。 房间里如果有不好的事情,牢头就会用铁链抽打监狱里的人,伤口的肉都是翻出来的。 夏天的伊拉克,一停电房间会升到60度,光热死的人就有两个。 刘拓用平常甚至有些幽默的语调,描述着这些听来毛骨悚然的画面。 刘拓为什么会到执意到伊拉克进行访古旅游呢? 2015年,正是伊拉克国家博物馆重新开放的时候,但也是“伊斯兰国”扩张最迅速的时候。刘拓一直对两河文明有着极大的兴趣,他想要在很多古迹被恐怖分子摧毁之前,去实地进行考察研究。 刘拓不是一个旅游菜鸟,在去伊拉克之前,他曾和好友一同探访过叙利亚、伊朗、阿富汗等国家。伊拉克,是他一直想去的地方,为此,他做好了充足的准备。这次的访古之行,刘拓原计划是和好友一同前往,然而出于安全问题的考虑,好友最终放弃出行。 或许从刘拓的讲述中,我们可以知道一些他被抓的原因。 执意访伊,一路被抓二三十次 由于“伊斯兰国”的迅速扩张,战争局势变得十分紧张,来往伊拉克地区间的很多外国人都是投奔“伊斯兰国”的,因此作为一个外国人,刘拓一路上被抓了二三十次,但都有惊无险。 “伊拉克不是一个旅游国家,他们(军方)可能不太理解我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 在二三十次盘查之后,刘拓以为自己掌握了应对的办法,但是没想到在最后一次被抓时出了事。 被抓之后,北京大学和中国大使馆积极营救,在伊拉克方面确认其与“伊斯兰国”无关之后,刘拓终于被释放回国。 狱中写汉字、唱昆曲,陌生人给予很大帮助 14天的监狱生活,最让刘拓难忘的,是同他一起被关在监狱中的人们给予他的帮助。 刚刚踏入监狱,他盯着前面的光,满心恐惧地一点一点向前走,不敢回头。这时,一位叫艾哈迈德的牙医拍了拍他的肩膀,告诉他这里都是好人,和他一样被误抓进监狱的。 “每个监狱只有一个很小的小空调吹着下面,就那个位置稍微凉快一点,他们把那个位置让给我。每天晚上睡觉所有人躺下的空间是不够的,必须有人站着,所以要轮流睡觉。他们也让我一直能够躺下。” 监狱里有一个小电视,而刘拓唯一能够看懂的频道就是中央电视台的阿拉伯语频道。一到播电视剧的时候,房间里的人们就会把台换到那里。 当刘拓终于等来了自己可以被释放的消息,那一刻整个监狱都为他欢呼。 “狱警告诉我,很快就可以出去了,当时整个监狱就欢呼了起来,大家都从铁栏杆里伸出手,要和我击掌,要跟我握手。我从最里面的监狱挨个跟他们击掌握手,一直到最外面。” “从中间到后面我已经哭得不行了。” 在狱中,刘拓结识了很多善良的人,其中他最好的朋友叫奥马尔。每次在刘拓心情低落的时候,奥马尔总在他身边,讲各种笑话让他开心。睡觉的时候没有东西枕,奥马尔就用让刘拓枕着自己的胳膊。在离别的时候,刘拓用力地拥抱了他,想要把他的气味带在自己身上。 “我没有任何办法和他联系了。”提到两人后来的故事,刘拓显得十分遗憾和难过。 在监狱中,刘拓所寄托的,就是关于祖国的任何东西。在被关押的后期,由于电视不能换台,刘拓失去了唯一和祖国有关的精神凭借。唱昆曲,默写古诗文,成为了刘拓的依托。 令刘拓感到意外的是,狱中的其他人也对汉字有着浓厚的兴趣。于是刘拓便教周围的人写汉字,讲解古诗文给他们听。 “他们最感兴趣的是写自己的汉语名字。” “因为没有纸,他们就把睡觉的纸壳子撕下来让我写,到后来监狱一半的纸壳子都被我用掉了。” 重回祖国的刘拓,没有想到自己的事情造成了如此大的影响。很多媒体报道他的新闻,网友们也对他的行为发表了各种各样的看法。许多人批评他不负责任,即使是热爱专业也不该以身犯险。 刘拓自己也感到十分悔恨和抱歉,他很感激那些在营救过程中帮助他的人。 刘拓表示,这次的经历虽然没有给他留下严重的创伤,但是每每夜深人静时总会回想起一些瞬间:铁链抽起来那一刻;包扎浑身是血的狱友……在记者们的报道中,我们未曾了解刘拓经历了如此人间冷暖。这段经历本身或许是惊心动魄的,然而面对绝境,人与人跨越了国家和文明互相帮助,让黑暗的监牢散发出人性的光芒。 最后小编想说,国家是每一个人的坚实后盾,但是任何人都不能无视安全警示,擅自跑到危险国家去活动,这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也是对国家的不负责。
如本站内容“对您有用”,欢迎随意打赏,让我们持续更新!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