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主看来对什么是“中国人”,什么是“外国人”的界限看得过于的“清晰”了,以至于搞不清楚历史的“中国”的来由而谈事了。
在久远的夏商周时期,“中国”二字,最早出现在国第一部官方史书——《尚书》的“梓材”篇中,原文讲:“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意思是指“天神已经把中国的人民和他们的土地托付给周朝的先王”。尚书·梓材》创作于西周第三代王——周成王时代,这是我们能够找到的最早的中国历史文献记载,据今已有三千余年。 “中国”一词至少在周朝已经开始正式使用。除了历史文献记载,在中国考古发现的周成王五年铸造的青铜酒器“何尊”铭文中也提及“中国”,但写作“中或”,“或”是“国”字的早期写法。铭文写道:“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意指“我(周武王)已经据有中国,自己已成为中国国民的君王”。这个青铜器“何尊”铭文中的“中国”,以考古的角度更加确认了西周已开始使用“中国”。此时的“中国”应是指天子之国和各分封诸候列国的整体疆界范围。其中,天子之国是中国君王(即天子)的直接统治地区,各诸候列国的土地和人民,名义上是归属于“中国”,除军队和“礼乐”归天子之国调配外,在其它方面拥有自主权。从《尚书》、《诗经》文献记载分析看,周朝也称商朝为“中国”,商朝人并不把国家称作“国”,而是习惯称“邑”。甲骨文献中,商朝人称自己的国家为“大邑商”,并称周边四方的国家为“东土”、“南土”、“西土”、“北土”。在殷商甲骨文献中,商朝人还称自己的国家为“中商”。对此,中国著名史学家、甲骨学家胡厚宣曾论称“商而称中商者,当即后世中国称谓的起源”。
自周朝开始,到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经历三千年数十个朝代更替,除自用国号外,均延用“中国”为国名,并在对外出使世界各国、签署国际条约时也均统一使用。此后,从中华民国到现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更是直接把“中国”同时作为国号和国名。
至于“中国人”,在夏商周时代,以华夏族人为主,自称“中国人”,后延续出凡是诚服于“中国政权”的民族和部族,都是中国人,加上民族同化作用,“被称为中国人”的人也就越来越多了,到了汉朝就被“外国人”统称“汉人----中国人”了。在夏商周时期,只有“华夏族人”才被“朝廷”看成“正统的中国人”,也就有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说法。
在那时,外族与华夏族的交往已经是非常久远的事情,由于当时“中国”的疆域并不是非常的明确和清晰,“国人”与“外国人”的区分只能是以“族裔”来区分的,如何界定“第一个中国人遇见第一个外国人”的情况根本就是分不清楚的,而外族与华夏族的交往从远古氏族部落时期就已经有了频繁的交往,无论是从语言方面,还是肢体动作交流,甚至是以物易物的物资交流,都已经是非常成熟的过程了,真的要“说清楚”怎样交流,现实就是如此的。
远不是题主内心中的“可能的想法”那样的情况。
-
比、劃、畫交流。阿彌陀佛
-
太古远了,已经无从考证了,但有一点是肯定的,
那就是他俩尽量用对方能明白的肢体语言(动作)来交流的。
如本站内容“对您有用”,欢迎随意打赏,让我们持续更新!
打赏